25
2023
-
10
“十四五”規劃期間我國鑄造行業發展淺析
作者:
技術部 丁以剛
“十三五”期間,我國鑄造行業取得了明顯進步。企業規模和產業集中度提高,鑄件質量及能效穩步提升,綠色鑄造可持續發展理念不斷強化。但是,在關鍵核心鑄件自給、特種工藝與配套裝備等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仍然具有一定差距,環保治理和安全生產仍相對薄弱。隨著“十四五”的推進,鑄造行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如何深化產業結構調整,轉變行業發展方式,加速推進綠色、低碳、智能化發展,是鑄造企業破局的關鍵所在。
在“十三五”收官之年的2020年,我國鑄件總產量達5195萬噸,同比增長6.6%,已連續21年位居世界首位。“十三五”期間,鑄造企業數量明顯減少,企業平均規模有較大提高,產業集中度明顯提高。在產業分布方面,汽車工業是鑄件最大需求用戶,2020年汽車鑄件占比為28.9%,較2019年增長5.6 %;鑄管管件排名第二占比為16.4%,內燃機及農機占比10.4%排名第三。另外,工程機械和冶礦重機分別占比9%左右。在鑄件材質方面,灰鑄鐵排名第一,占比41.9%,球墨鑄鐵件產量上升為29.5%,鑄鋼件產量保持增長, 2020年占比上升至12.2%;鋁(鎂)合金鑄件產量占比下降至13.1%。
“十三五”期間,我國鑄造行業取的的顯著發展,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1、企業發展水平失衡,影響行業整體健康發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安全環保要求下,部分生產工藝裝備落后、環保治理不完善的鑄造企業逐步退出,全國現有2萬多家鑄造工廠,且仍有一批企業在工藝裝備、產品質量及環保治理水平方面相對落后,平均勞動生產率與工業發達國家仍有一定差距。除此之外,企業數量偏多,也往往會在一些領域出現低價格、低質量的惡意競爭,擾亂市場競爭秩序,不利于產業整體健康發展。
2、行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公共技術服務體系不健全。長期以來,裝備制造業發展存在的“重主機輕零部件”和“重冷輕熱”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鑄造在制造業產業鏈的重要程度仍被認識不足;多數主機行業長期采用低成本采購策略,高品質鑄件在產業鏈上難以形成優質優價,鑄造行業整體利潤偏低,使得鑄造企業的研發投入嚴重不足。目前行業研發機構較少,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弱化,科研機構研究成果市場轉化率低,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協同技術創新體系作用不明顯,行業內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支撐嚴重不足。
3、行業發展模式仍相對粗放。“十三五”期間,骨干企業具有了較高的精益化管理水平,在發展方式上也更加注重向質量和效益型轉變,但我國企業數量眾多、發展不平衡問題仍然突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企業更多關注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偏重于以低價獲得更多的市場訂單,在研發投入方面重視不夠,行業整體信息化建設滯后,精益管理水平不高,產品綜合廢品率偏高,節能減排和污染治理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4、部分關鍵鑄件不能滿足主機要求。我國絕大多數領域關鍵鑄件已實現自主化制造,但尚有少數關鍵鑄件不能完全滿足主機和重大技術裝備的要求;同時,很多關鍵鑄件在產品性能一致性和質量穩定性方面仍需進一步提升。
5、從業人員短缺仍是發展中的突出問題。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始,教育部學科目錄將原來的鑄造、鍛壓和焊接合并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高等院校學生在校期間對鑄造專業知識學習不夠系統,畢業后進入工廠實用性不強,而工作后的繼續教育途徑也不通暢;現階段,我國設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鑄造方向的職業院校數量極少,無法滿足鑄造行業發展對技能人才的需求;與此同時,鑄造企業就業吸引力相對較弱。多重作用下,目前行業各領域不同層次從業人員短缺仍是行業發展中的突出問題。
“十四五”期間主要發展目標:
1、鑄件材質結構優化。預計到2025年,球(蠕)墨鑄鐵件產量占鑄鐵件總產量的比例將達到47%以上,蠕墨鑄鐵及各種特殊用途的高端球墨鑄鐵、等溫淬火球墨鑄鐵在相關領域得到進一步擴大應用;鋁(鎂)等輕合金鑄件產量占鑄件總產量的比例達到18%以上。
2、產品質量提升。耐高溫合金葉片等關鍵鑄件制造能力進一步提升,關鍵鑄件自主化制造達98%以上,基本滿足主機行業和重大技術裝備的需求。推進并實施精益化管理,制定不同鑄造工藝生產過程關鍵工藝參數檢測以及生產全流程質量能力評價標準,進一步提高鑄件的可靠性、性能一致性和質量穩定性。
3、加快創新發展。鑄件、鑄造材料和鑄造裝備企業及產業鏈協同創新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先進鑄造材料、先進工藝和關鍵裝備能夠實現有效突破,快速成形等創新技術與傳統鑄造進一步深度融合。綠色低碳發展。通過鑄造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及相關法律法規的實施,行業整體環保治理水平有大幅度提升,“十四五”期間行業顆粒物污染排放量較“十三五”減少50%以上。
4、加快智能制造。加快行業信息化建設步伐,形成適用典型鑄造工藝和不同產品的智能制造成熟模式,制訂智能鑄造及成熟度評價系列標準,通過典型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示范建設,引領行業智能制造快速發展。
5、產業集中度提升。通過市場競爭,優勝劣汰,在安全、環保等強制法律法規要求及相關產業政策的引導下,到2025年,鑄造企業數量較“十三五”末期預計下降20%,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效應的產業集群(園區),實現產業集中度和聚集度的進一步提高。
因此,在“十四五”契機下,鑄造行業應攻克裝備制造業所需關鍵鑄件的自主化制造,強化關鍵共性鑄造技術研究與應用,提升關鍵鑄造裝備制造水平,加強鑄造工藝數值模擬仿真技術研究與應用,苦練內功,提升自身技術實力,以在未來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30余年專注于汽車零部件生產及研發